在整理Gmail信箱,發現了在2014年寄給英語領召的電子郵件。
忘了為何那時候要交心得了。
過了7年,英語乃然是顯學;政府、父母乃至於孩子對於「英語」的迷戀和「學英語」的焦慮加劇,感覺學英語成為一種社會運動了。
----------------- 舊文開始-----
在腦袋不是很清楚的現在、在飛翔一邊一直干擾我的現在,心得生出來了!
Engilsh Vinglish 心得
By Muriel
一、學習英文要有強烈的動機。
劇中女主角在印度,因為英文不好而被自己的丈夫與女兒嘲笑或埋怨,而到美國時,因為點餐而被店員以及路人羞辱,所以當他看到英語課程的資訊時,興起去上課的念頭。也因為這個強烈的動機,她相當珍惜這短暫的時間,在課堂上認真的學習;甚至在回家時,看電影不斷的練習英文。
在台灣,因為沒有英語的環境,再加上大部分的學生實在是跟著家長或老師的安排去學習英語,因此在課堂上要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,實在讓人想破頭。
二、老師的讚美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與學習動機。
在女主角鼓起勇氣進入課堂時,第一堂課正在自我介紹。當她介紹自己在家做傳統印度點心,然後賣出時,老師誇讚了她是個「企業家」,而使得她非常的自豪,以往被丈夫取笑的事,現在竟然成為大家讚賞的事。再來,她在課堂上發問「為什麼美國前面要加the,印度不用?」,受到同學們的肯定,認為她問了連老師都答不出來的好問題,更增加了女主角的信心,而使得她更有動力去學習英語。
反觀在我們的課堂上,老師應該營造一個安心說英語的環境,並儘量具體的誇讚孩子的表現,並運用小組的分組方式,讓孩子安心的說英語,而不會因為怕說錯,而不說。
三、優越感
片中的人物,在美國明顯感到被歧視,因而興起把英語學好的念頭,要讓美國人知道他們可以,不要把英語說不好的當笨蛋。在台灣的英語課堂上,因為英語被當成「學科」,因為英語好的同學的優越感和片中的優越感是不同的,但也要時時注意同學在課堂活動時,不要把不會說、不會寫的同學當笨蛋。
我在班上,是讓這些高學習成就的孩子,去教導在後面苦苦追趕的孩子。於是我在分組座位上依前測,將學生異質分組,並安排小師父和小徒弟,希望他們的優越感來自於能指導同學,而非驕傲心態。
留言列表